月度归档:2018年04月

重庆市推进殡葬服务设施建设

      当前,重庆市殡仪服务监管举步维艰、治丧扰民已成为社会公害,造成这个原因很多,除前面提到的因素,殡葬设施严重不足、治丧场所缺失、殡仪服务机构落地难,客观上为违规治丧活动提供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规殡仪服务机构数量极少,而且往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且辐射范围十分有限,而“一条龙”的短、平、快、近的治丧经营模式为百姓普遍接受。各区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几乎年年都提出新建殡仪服务设施满足群众需求的建议,但最终都没有落实。笔者设想,既然社会有呼声、群众有需求、建设有阻力,那么如果将殡仪服务设施纳入城市建设先期规划,这个问题也许能够迎刃而解。具体来说,就是某区域规划人口达到一定规模时,政府应配套规划治丧服务点并允许先期建设,国土规划部门提前完善相关手续,鼓励企业或者个人投资,避免出现殡仪服务站建成后遭遇周边群众百般阻挠而被迫关闭的窘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殡仪服务活动已不再单纯是一项民间社会活动,而与经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关乎文明、和谐、平等、公正、等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基本内涵。可喜的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工作,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殡葬服务基础设施投入,落实殡葬惠民政策,积极创新绿色、生态殡葬,我们有信心迎来一个竞争有序、百花齐放、群众满意的殡仪服务大市场,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

重庆市关于尸体运输管理的若干规定

重庆市关于尸体运输管理的若干规定
直辖市民政、公安、交通、卫生厅(局),外事办公室及民航部门,各铁路局:
    为完善殡葬法规,加强殡葬管理,现对尸体运输作如下规定:
一、对国际间运送尸体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今后凡由境内外运或由境外内运尸体和殡仪活动,统一由中国殡葬协会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和各地殡仪馆负责承办,其他任何部门(包括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保险或代理机构)都不得擅自承揽此项业务。
二、在火葬区或土葬改革区的死亡人员,其家属要及时与当地殡葬管理部门联系,由殡葬管理部门按照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关于使用<出生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卫统发(1992)第1号文件]精神,凭卫生、公安部门开具的《居民死亡殡葬证》办理运尸手续,并依据当地殡葬管理有关规定进行火化或土葬。尸体的运送,除特殊情况外,必须由殡仪馆承办,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承办。
三、凡属异地死亡者,其尸体原则上就地、就近尽快处理。如有特殊情况确需运往其他地方的,死者家属要向县以上殡葬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同意并出具证明后,由殡仪馆专用车辆运送。
四、各地卫生、公安、铁路、交通、民航等有关部门,要协助民政部门管好尸体运输工作。医疗机构要积极协助殡葬管理部门加强对医院太平间的尸体管理。严禁私自接运尸体。对患有烈性传染病者的尸体要进行检疫,并督促死者家属在24小时内报告殡葬管理部门处理。凡无医院死亡证明,无公安派出所注销户口证明,无殡葬管理部门运尸证明,而将尸体运往异地的,铁路、交通和民航部门不予承运,公安部门有权禁止通行。
五、对外国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要求将尸体或骨灰运出境外或运进中国境内安葬者,应由其亲属、所属驻华使领馆或接待单位申报,经死亡当地或原籍或尸体安葬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侨务和外事部门同意后,按卫生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口岸卫生监督办法的若干规定》[(1983)卫防字第5号]和海关总署《关于对尸体、棺柩和骨灰进出境管理问题的通知》[(84)署行字第540号]办理尸体、骨灰进出境手续,由中国殡葬协会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或分设在国内的地方机构承运尸体。
六、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公安、卫生、交通厅(局)、外事办公室及铁路、海关、民航部门和中国殡葬协会国际运尸网络服务中心,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吊唁的礼物选择

吊唁的礼物选择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参加葬礼的时候送的礼物需要选择哪些,都有什么讲究呢?   
1.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称的交往礼物,又是你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你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记得,这个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 
2.挽幛、挽轴、挽额也称礼幛,题词不拘形式,通常以四字为多,多是直写,横写的称“挽额”。   
3.祭奠礼品如赠送香烛纸钱、鞭炮、“三牲”、果品之类的祭祀用品,并随祭品附送礼单帖。   
4.花圈或花篮。鲜花或纸花均可,上写有挽带,有上下款,上款写对死者的称谓和极简短的悼词,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不过送的花也有些讲究,因为每种花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送追悼的花,主要以黄色和白色为主,千万不要送那些过于鲜艳的花。

能送的花主要有:
(1)黄菊和白菊扎在一起表示肃穆哀悼。
(2)白菊表示真实的哀悼。
(3)翠菊表示追念和哀悼。
(4)黄色和白色的康乃馨表留恋之意,让逝者走好。
(5)白色大丽花可布置灵堂、灵车,寄托哀思。
(6)白百合在印度寓意对亡灵的哀悼。

重庆龙居山陵园

重庆市龙居山创鑫殡仪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居山殡仪馆)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牟家村文化阁,与龙居山陵园相毗邻,是民政局下辖的合法的公益性单位。于2001年9月8日成立并开馆,主要经营遗体接运、存放、殡殓、守灵、火化、骨灰寄存等综合性、一条龙服务。是市、区政府进行殡葬改革教育和宣传的重要窗口。
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龙居山殡仪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历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所获奖项和肯定摘要如下:
•2004年,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被评为“2003年度文明单位”。
•2004年,被重庆市殡葬事业管理中心授予“2003年服务先进单位”一等奖。
•2004年,被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区委、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评为“2004年度文明单位”。
龙居山殡仪馆坚持服务全程化、亲情、人性化:
※真正实现“服务一条龙”。
殡仪馆与毗邻的龙居山陵园相互配套,集遗体接运、悼念、火化、骨灰寄存、安葬、祭拜于一体,24小时全天侯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一条龙服务。
※亲情、人性化的服务。
殡仪馆配备了能容纳50-200人的各种悼念守灵厅,在逝者遗体离开尘世的最后瞬间,让亲人能寄托哀思,实现人间与天堂的情感交流,同时以亲情、人性化的服务,让逝者得以安息,生者得以慰藉。
※设备先进、耗时少。
拥有数台国内先进的中、高档火化炉,拣灰干净,耗时少,减少客户在馆内的等候时间,实现当日火化,当日取灰。
承蒙社会各界多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龙居山殡仪馆将一如既往地秉承“亲情服务,人文告别”的宗旨,将继续尽心尽力为丧家服好务,为“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而努力。
龙居山陵园
重庆市龙居山陵园简介
龙居山陵园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白市驿镇中梁山脉中段,总占地面积为1000亩左右(现已开发出600余亩),目前己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社会公共墓地,陵园依山傍水,具有江南山水园林特色,其中龙居湖占地在200亩,处于龙居山脚下,周围被群山环抱,水源由地下泉水和森林涵养水聚成,终年不涸,清晰度高。陵园处在东经106°55′,北纬29°49′海拔在400到600米之间,植物主要是以松树类型为主覆盖,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墓区绿化率在50%以上,气候年平均气温16~18℃,最热月份平均气温26~29℃,最冷月平均气温4~8℃,由于龙居山陵园处于森林之中,夏季相对气温比城区低1~3℃,可以明显地划分四季。
龙居山陵园位于白市驿境内,各区皆有交通车经过本陵园,沙坪坝到龙居山陵园只需25分钟左右,南坪和江北到龙居山陵园也只45分钟左右,方便的交通,您给亲人选墓、安葬和祭墓节约时间。
龙居山陵园前为龙居山公墓,于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由重庆市民政局批准,对外公开经营,同时批建有配套服务的殡仪馆,殡仪馆于二零零一年建成对外火化,而后又成立殡葬分公司,现今龙居山陵园有限公司发展拥有殡仪馆,陵园墓地(公墓),殡葬分公司,和龙居山安乐堂及其它项目。
龙居山陵园内部环境优美,山环水抱,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宜人,松柏长青,鸟语花香,天然的自然风景让生者得以慰藉亡灵得以安息,也是民间所说的风水宝地。龙居山三面环山,前面映照龙居湖,是藏风聚水的风水宝地,觅龙:“就是找靠山,葬乘生气。显脉为先”。龙居山背靠绵延百里的中梁山山脉,左右两山相抱,山势顺畅,前面开阳左右环抱,风云之所蒸腾,日月之所摩荡,雄霸之气跃然而出,远望寨山坪、青杠山似九龙昂首,浩荡而大气的将门武兵护卫园区,近有龙居湖远眺白云湖、海兰湖、莲花湖如繁华续烟,又形为降龙卧虎之势。属阴宅地中难寻藏风聚气,独具匠心之天地之作,象征胎之受母气则生生不息,世世得以天神护佑轮回。死亡并非可怕,在龙居山,生命将得以永恒的延续:
山清——满山苍松翠柏,绿树成荫。
水秀——龙居湖碧波荡漾。

重庆火葬场

高庙村火葬场

高庙村火葬场就是重庆石桥铺殡仪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石小路150号,轨道交通1号线高庙村站下车即到,交通非常便利,提供全方位殡葬服务一条龙。

重庆火葬场

重庆火葬场



         高庙村火葬场是重庆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殡葬服务机构。是我市唯一的市级殡仪馆、国际运尸网络成员单位,国家一级馆,市园林式单位。环境幽雅,交通便利。于1958年由毛泽东的恩师徐特立亲自选址,在董必武、吴玉章、谢觉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自关怀下兴建的。
历经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遗体运输、守灵祭奠、殡仪殡殓、火化、骨灰存放、公墓安葬、丧葬用品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24小时全方位对外服务。承担着主城区大部分群众的丧事服务任务,年火化遗体10000具左右,是主城区最主要的治丧服务场所和治丧中心。
   
        我们一贯坚持“丧家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努力满足丧户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以丧家满意为标准,以办好一件丧事,感动一片群众为追求目标。

        长期以来,严格的管理,卓越的追求,丰富的经验,造就了石桥铺殡仪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先后园满完成已故市级老干部和各界社会名流重大丧事活动数百起,办理涉外丧事数十起,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树立了良好的“重殡”品牌形象。“石桥铺”已成为主城区殡葬服务机构的代名词,是广大市民治丧的首选之地。
重庆渝中区殡葬一条龙服务有哪些套餐

在“人生终点站”送他们最后一程

又是一年清明时。这个节日,我们缅怀逝去的亲人,也唯有这个节日,我们的目光才能关注到“殡葬人”。清明节最忙的是殡葬人,他们坚守岗位,让人们在人生终点站有尊严的和这个世界告别。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殡仪馆往往被描述为冰冷、阴森的场所。但实况新闻-重庆时报记者在石桥铺殡仪馆火化车间见到的火化工李勇脸上都写满了暖意。凌晨4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李勇已经在火化车间忙活着了。伴随着一阵阵礼炮声,他庄严地主持着送别仪式,细致地整理着逝者遗容,稳稳地将一具具的遗体送入火化炉中,动作娴熟规范。

石桥铺殡仪馆

石桥铺殡仪馆

刚开始工作连上厕所都怕
90年代,人们对殡葬行业的认同不高,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殡葬行业。李勇是殡葬人的子女,受父母影响进入殡葬行业。他1994年进入殡仪馆,在火化车间工作了24年。记者问他进入殡葬行业有何感想时,他笑着说:“因为社会对殡葬行业的偏见,最开始有些不愿意。我母亲是殡葬人,他说让我试下,我才来了。到殡仪馆工作后,在老一代殡葬人的影响下,开始慢慢习惯,喜欢这份工作。”
如今的李勇,已经是火化车间的班组长。回忆起当年刚刚入行的场景,他也是感慨万千。“我还记得我刚开始上班,搭那种面包车来上班,跟司机说我要去殡仪馆,人家都不载我。”
平常生活中,李勇的胆子还是比较大,但是没想到一来就分到了火化车间,最初的那一个星期,李勇还是有点怕:“第一天上班特别紧张,上厕所我都不敢自己去,前面几天都要找人陪我去。”李勇说当时条件没现在这么好,房子老旧,设施也不完善,屋子里面光线差黑黢黢的,“师傅看我害怕就鼓励我,说人都有一死,就当是睡着了,后来我慢慢就习惯了。”

小车间里感受人情冷暖
李勇非常感谢老一辈殡葬人对他的教育和指导。90年代,殡仪馆是以“师徒式”的方式带领新入。师父不仅教授徒弟工作的技能,还影响着徒弟的工作态度、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李勇回想着:“师傅每天上班比我们还早,有什么不懂不会师傅都耐心地教我,至今感觉老一辈殡葬人对我的教诲还历历在目,他们严谨的工作,认真的生活,家人般的对待同事,对我现在的工作、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李勇一直坚持着当初师父教导的,每天下班后洗澡、换衣和勤洗工作服习惯。他说干净整洁的形象才能给丧亲家属好的印象。
师傅带李勇入门、教李勇掌握专业知识和做人道理,而这份工作,也深深影响这李勇。每天经历生死别离,李勇感触颇多,“干我们这行的,见得最多的就是别离的眼泪,虽然都是陌生人,但也常常被感动。我还碰见过火化遗体前,子女在老人遗体前为了分遗产争夺火化证,让人看了真是难过,如果老人活着看到这一幕该多心寒。”还有一次,李勇看到一位白发人送黑发人,老人哭得让他都感到心碎:“送别的是老人的儿子,正值壮年的他有一个美满的家庭,自己开的公司事业也蒸蒸日上,在一次出差中出了车祸,人没了。一家人来送别,都伤心欲绝无法接受。”
见多了人间冷暖,李勇也悟出了一种人生:“人生就是一种旅行,都会走到目的地,所以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更重要,人活着就要好好珍惜时光,珍惜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欣慰社会对殡葬人越来越认可
工作了这么多年,李勇也经历了殡葬行业的两大变化,一是殡葬人服务意识的改变;一是社会对殡葬行业认识的改变。
以前火化车间的工作人员,较少与家属接触,丧亲家属只能在车间外等候骨灰。6年前,火化车间开始主持告别仪式,丧属可以在炉前与逝者做最后告别。李勇说到:“刚开始大家都不知道怎样主持告别仪式,但殡葬人也要学习,也要与时俱进,于是大家一点点的摸索,探讨和学习,才形成了今天的告别仪式。”
告别仪式,是丧属对逝者做最后的告别,简短的5分钟,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演绎生命的珍贵,殡葬人的每一个动作都在表达对生命尊重。
同事说,李勇是车间里最热情的一位火化工,他注重服务,把丧属当亲人,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李勇说:“火化车间作为提供服务的最后一站,如果没有做好,前面所有的服务都会被否定;如果我们做好了,也许会得到丧属对殡仪馆所有服务的认可,即使有什么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在我们这里得到弥补。”虽然火化车间的服务没有微笑,但却一样让丧属感受到了殡葬人服务的热忱。
丧属的肯定也影响着社会对殡葬行业的认识。李勇高兴地说:“现在社会对殡葬行业的认同越来越高了,我们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以前谈到殡仪馆工作,都会遭受到他人异样的眼光,现在人们更多的是好奇,觉得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