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8年07月

推进殡葬移风易俗 重庆酉阳将出台殡葬管理条例

推进殡葬移风易俗 重庆酉阳将出台殡葬管理条例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朝忠作关于《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殡葬管理条例》的说明。

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推进殡葬改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23)日上午,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殡葬管理条例》提请会议审查,条例主要从立法目的、职责划分、殡葬区域、殡葬活动管理、殡葬设施建设、殡葬服务业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会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朝忠在条例的说明中称,近年来,酉阳积极倡导殡葬新风,出台殡葬改革激励政策,推进殡葬移风易俗,文明殡葬逐步深入人心,探索积累了在民族地区推行殡葬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为解决存在的问题,巩固殡葬改革成果,加强殡葬活动管理,适应殡葬服务需求,制定这一条例十分必要。

说明中显示,条例将以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服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以推动建立健全殡葬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殡葬服务需求,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巩固已有的改革成果,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进殡葬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立法解决问题,推进酉阳殡葬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殡葬管理条例》共六章四十七条,主要从立法目的、职责划分、殡葬区域、殡葬活动管理、殡葬设施建设、殡葬服务业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中有一项重要制度即禁葬制度,规定了明确的禁葬区域,以遏制乱埋乱葬现象,对于禁葬区域内现有的坟墓,除受国家保护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墓地予以保留以外,其他应当限期迁移或者深埋,不留坟头。

此外,条例还在非正常死亡遗体火化、遗体接运管理、惠民殡葬政策、土葬管理、丧事活动规则、坟墓建设标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

儿子写烧给母亲的祭文

儿子写烧给母亲的祭文

母亲虽只是一个平凡质朴的农村妇女,却是我情感世界的玉皇大帝。
回家看母亲的次数屈指可数。
写下这些文字,权作对母亲的思念和悔罪•••••
1
苦日子过完了
妈妈却老了
好日子开始了
妈妈却走了
这就是我苦命的妈妈
妈妈健在时
我远游了
我回来时
妈妈却远走了
这就是你不孝的儿子

2
妈妈生我时
剪断的是我血肉的脐带
这是我生命的悲壮
妈妈升天时
剪断的是我情感的脐带
这是我生命的悲哀
3
妈妈给孩子再多
总感到还有很多亏欠
孩子给妈妈很少
都说是孝心一片

4
妈妈在时
“上有老”是一种表面的负担
妈妈没了
“亲不待”是一种本质的孤单
再没人喊我“满仔”了
才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飘渺
再没人催我回家过年了
才感到我被可有可无了
5
妈妈在时
不觉得“儿子”是一种称号和荣耀
妈妈没了
才知道这辈子儿子已经做完了
下辈子做儿子的福分
还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再轮到我

6
妈妈在世
家乡是我的老家
妈妈没了
家乡就只能叫做故乡了
梦见的次数会越来越多
回去的次数会越来越少
7
小时候,妈妈的膝盖是扶手
我扶着它学会站立和行走
长大后,妈妈的肩膀是扶手
我扶着它学会闯荡和守候
离家时,妈妈的期盼是扶手
我扶着它历经风雨不言愁
回家时,妈妈的笑脸是扶手
我扶着它洗尽风尘慰乡愁
妈妈没了
我到哪儿去寻找
我依赖了一生的这个扶手

8
妈妈走了
我的世界变了
世界变了
我的内心也变了
我变成了没妈的孩子
变得不如能够扎根大地的一棵小草
母爱如天
我的天塌下来了
母爱如海
我的海快要枯竭了
9
妈妈走了
什么都快乐不起来了
我问我自己
连乐都觉不出来了
苦还会觉得苦吗?
连苦乐都分辨不出了
生死还那么敏感吗?
连生死都可以度外了
得失还那么重要吗?

10
慈母万滴血
生我一条命
还送千行泪
陪我一路行
爱恨百般浓
都是一样情
即便十分孝
难报一世恩
——万千百十一
一声长叹
叹不尽人间母子情…….
.如果您是孝子,请您把这篇文章给身边的朋友看看,让更多的孝顺儿女看到.
让我们一起用这种方式接力来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孝顺父母不能等,让我们用心去感恩
为什么十跪父母恩?

一跪:

十月怀胎娘遭难,一朝落地娘心宽;
赤身无有一根线,问爹问娘要吃穿;
夜夜五更难合眼,娘睡湿处儿睡干。

二跪:

倘若有病请医看,情愿替孩把病担;
东拜菩萨西拜仙,焚香抽签求仙丹;
孩儿病情得好转,父母方才展笑颜。

三跪:

学走恐怕跌石坎,常防火与水边边;
时时刻刻心操碎,行走步步用手牵;
会说会走三岁满,学人说话父母欢。

四跪:

八岁九岁送学堂,望儿发奋赛圣贤;
衣袜鞋帽都办全,冬穿棉来夏穿单;
先生打儿娘心酸,拂袖掩面泪擦干。

五跪:

父母真情比海深,为孩花钱不心疼;
早起晚睡赚钞票,自己不舍花分文;
莫让孩儿差别人,恨把黄土变金银。

六跪:

儿女出门娘挂念,梦魂都在孩身边;
常思常念常许愿,望孩在外多平安;
倘若音信全不见,东奔西跑夜不眠。

七跪:

养儿养女一样看,十七八岁结姻缘;
烧香问神求灵签,力出尽来汗流干;
花钱多少难算尽,为了儿女把账欠。

八跪:

成家立业儿女安,父母操心仍不断;
千辛万苦都受遍,父母恩情有千万;
如若生儿娘不管,儿女焉能有今天。

九跪:

父母心系儿女身,操心操到病满身;
满头青丝变白发,脸起皱纹肢变形;
儿女回家笑常在,嘘寒问暖忙炒菜。

十跪:

父母年老得病患,谁请医来药谁煎;
二老能活几多年,儿女团圆有几天;
父母百年闭了眼,几多儿女在身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就是孝敬父母
不要当失去时才去后悔没有珍惜……

选择墓地时要考虑的三个原则

选择墓地时要考虑的三个原则

选择墓地时要考虑的三个原则

选择墓地时要考虑的三个原则

一,就近原则:
墓园位置离家比较近,亲人下葬后,子女家人祭祀方便,逢清明、十月一、节日、或子女想念亲人的时候,方便前往。
二,适合原则:
每个区域有大小二十几个墓园,各具特色:知名度高,地理位置,交通方便、建园规模、配套设施、园区环境、价格服务等不特色而受到不同消费者的青睐。
选择哪个墓园,选择什么样的墓位,要根据自家的地理位置、经济富裕状况、对墓园文化及殡葬文化的理解喜好来决定,切勿攀比,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三,孝敬文化原则:
现在选择墓园,大都是子女在给长辈选购,选择哪一家墓园,选择什么价位的墓位,也体现了儿女对长辈孝心,一是尊重长辈的喜好、心愿,二是希望长辈享受什么样的环境待遇(通过墓园墓地的好与差,表达自己对长辈的孝心)

全面整治违建“豪华墓”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

日前启动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整治违规销售超标墓穴、违规建设“豪华墓”“活人墓”等问题,进一步整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推动建立殡葬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殡葬行业健康发展。

全面整治违建“豪华墓”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

全面整治违建“豪华墓”等殡葬领域突出问题

云南省民政厅、省文明办等12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云南省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此次专项整治将持续至今年9月底,重点集中在墓地建设管理、殡葬服务和丧葬用品制造销售等方面。

根据方案,云南将对未经批准擅自兴建公墓设施;建设、销售超面积墓穴;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违规对外销售,从事经营活动;在公墓以外建设“豪华墓”“活人墓”以及散埋乱葬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治。

同时,重拳打击未经批准擅自建设殡葬服务设施或提供殡葬服务项目;提供殡葬服务、中介服务及销售丧葬用品不按规定明码标价,强制、捆绑服务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制造、销售封建迷信丧葬用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记者梳理发现,经营性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治丧场所、殡仪服务中心(站、点)、殡葬服务中介机构、医疗机构太平间,以及制造、销售殡葬用品单位等均被纳入此次专项整治范围。

一位留守母亲的日记: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一位留守母亲的日记: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一位留守母亲的日记

一位留守母亲的日记

许多人直言看到照片后忍不住泪奔,因为它戳中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给父母养老。当独生子女们遇到这个问题时,状况则更为艰难。照片中的年轻人坐在病倒的双亲中间,孤独无助的背影,仿佛在告诉每个独生子女家庭,这一天,迟早会来到。

根据《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显示,国内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近10%,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且这一数量仍在增加。

与“留守儿童”一样,太多的老人也过着“留守”的生活,就像作家弋舟所说: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以至于,连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

1

罗奶奶已经72岁了,一个人住在湖北的老家,一个儿子,在广州买了房,离家远,一年也就回来一两次。
儿子上次回来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九,离开的时候正好正月初二,在家里的日子还不到三天,她不怪儿子,知道他压力大,工作忙。
退休前,罗奶奶是名老师,一直都有写日记的习惯,退休后,发现可以写的东西越来越少,翻开过去一年的日记本,写得最多的是:“今日无事”。

在孩子过完年,离开后的一个月里,罗奶奶生病了。
终于有一天,她艰难地在上面写了几个字: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罗奶奶去世的消息,儿子三天后才知道。

2

向大兰已经74岁,一个人住在重庆的某个深山窝里,老旧的房子,门槛和房门四角都已经磨圆,屋内一片漆黑,只有简单的桌子、凳子、蜘蛛网,以及发散的霉味。
村里没有年轻人,20岁到50岁的,都在外面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年轻人留在农村,一年也挣不到两千块。向大兰的儿女也一样。
邻居说,她的儿女孙子都对她挺好的,每次来看她,都会给她钱花,只是常年在外,无法照顾。
前几年,儿子还把老人接去了广东,不到三年,向大兰就回来了,人生地不熟,气候不习惯,吃得也不习惯,日子久了,儿媳也合不来,越住越痛苦。
回来后的向大兰,越发不爱与人说话,不看电视,也不会用手机,很多时候就在门口坐一天,从早晨看太阳升起,到傍晚看太阳落山,不说一句话。
有一次,邻居看她好几天不出门,就去喊门,喊了很久,也没见答应,以为出事了。找了几个人准备撬门,刚一碰到锁,就听到了里面的声音:“不要撬门,别撬坏了!”
因为腿脚不便,向大兰买东西都要托人捎带。7月17日这天,她给了邻居13元钱,请他买10元药酒、3元止痛片。
2017年7月18日,她的侄子端了碗豆花过来,喊了几声也没反应,想到老太太不爱搭理人,侄子又端着豆花走了。
7月22日,邻居带着药酒、止痛片来找向大兰,喊了半天又没见答应,另一个邻居说,向大兰已经三四天没出门了。
村长、村支书和向大兰的妹妹随后赶来,撬开门后发现,向大兰吊死在门头,脖子里缠着绳子,肚子鼓得老大,屋子弥漫着一股臭味,是自杀。
邻居说,这一辈子受的罪算是到头了,“死了,也就解脱了。”
在农村,这样的事件到处都有。“出门一把锁,回来一盏灯”几乎是他们生前的最真实的写照。
就像围绕他们的大山一样,永远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出路,他们的孤独与寂寞,同样是无穷无尽。死亡,反而成了解脱,成了救赎。
3

王师傅是安徽蚌埠的一名退休工人,60多岁,早年离婚,一个人将两个女儿抚养长大,一个嫁到了外地,一个在本地。
老人独自住在一栋居民楼的楼顶,和周围的人很少来往,也很少说话,邻居的印象是深居简出、寡言少语。可能是害怕孤独,家里养了近十条狗。
有一天,楼下的马师傅发现不对劲,楼上的灯整天整天地亮着,也没关过,家里的狗一开始还汪汪叫,这几天却不叫了。楼下的大妈说,已经好几天没看王师傅出来买粮、遛狗。
大家觉得可能是出事了,于是报警。民警和老王的女儿都赶过来了,门被反锁,打不开,只好联系开锁公司。
门一开,就闻到一股异味,还有一屋子窜来窜去的狗,场面一片狼藉。王师傅已经死了,大概一周左右,具体时间不知。
有人猜测,王师傅死后,狗开始叫,想叫醒主人,却发现主人再没起来。慢慢地,王师傅的尸体开始腐烂,饿急了的十条狗,就开始分吃王师傅的尸体。
表面上繁华的都市,却居住着中国一半以上的孤独老人,没有陪伴、没有照顾,甚至连找个说话的朋友都很难。
他们徘徊于公园、行走于河边,最终在没有黑暗的城市里,等待死神的到来,悄悄离去,没人发现。

4

很多人不知道,年迈的父母是如何生活的。或许,当我们感叹岁月像把杀猪刀的时候,他们却扣着手指,度日如年。
又或许,当我们拎着面包牛奶挤进地铁的时候,他们正拄着拐杖,从公交的起点,坐到终点;又从终点,坐回起点,反反复复。
只为了多说几句话
小郑是上海徐汇区的一名送水工,每隔十天,他都要给小区的一位老奶奶送水,老人七十岁,唯一的女儿结婚了,一个月回来看一两次,多数情况下,老人独自在家。
送水的次数多了,就熟了,每次送水,老人都会找他做点小事,挪一下沙发,搬一下家具,或者替她扔一下垃圾,其实是想把他留下来多讲几句话。
小郑说,我在给她换水桶的时候,她都会抓紧时间跟我说话,家里有些什么人,生活得怎么样,每天送多少水,等等。每次离开,她都会拿些零食,塞在小郑的口袋里。
从没想过,想找个人说话都那么难,哪怕只要几分钟。

坐到终点,又坐回来
刘爷爷已经82岁,躲过了日军的轰炸机,也捱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晚年却被孤独捕获,三个子女,一个出省了,一个出国了,还有一个身体不好,很少过来。
刘爷爷每天基本不着家,去江边看人下棋,或者在小区里看野猫打架,一看就是半天。实在没意思,就随便找个公交车,从起点坐到终点,又从终点坐到起点。
记者要来采访他,刘爷爷特意去超市买了“一个里面有一整只虾仁”的高档速冻饺子,一定要留记者吃顿饭。饭桌上,刘爷爷喃喃自语:“爷爷其实不饿,就是想桌子对面有个人一起吃饭。”
对他们来说,不缺钱、不缺穿、不缺吃,唯一缺的是,饭桌的对面能有个人一起吃饭。

很少洗澡,害怕摔倒

李皖园已经76岁,一个人住在北京东城区,她身上患有两种慢性病,两年前就已经行动不便,最大的困难是吃饭。
只能靠女儿每周末过来帮忙做顿饭,或带来够吃一周的包子、饺子。女儿已经53岁了,身体也不是很好,来一次也不容易。
老人说,为了不拖累女儿,“晚上尽量少喝水、少吃饭,少去卫生间”,“也尽可能少洗澡,万一跌倒、摔伤,就太麻烦了。”
谁又能想到,那个曾经扛过世界的母亲,到老了竟然连澡都不敢洗。

5

这几天,微博被一个故事刷屏,贵州大山深处的一位老人,女儿在广东工作,因为距离远,只有过年才回家,出去工作了5年,就回了五次家。
母亲以为女儿工作忙,好几次生病,都没告诉她。所以在女儿的印象里,母亲的身体一贯健朗,她不知道母亲一直患有心脏病。过完年,女儿又准备去广东,离别前,母亲还对她说:“女儿,放心,妈妈身体很好。”
在一个平常的深夜里,母亲悄悄地去世了,好几天没出门,村里的人才破门而入,老人的尸体已经冰凉,连具体哪天去世的都不知道。
女儿从广东匆忙赶回来,看到地上的母亲,嚎啕大哭:“我好后悔啊,真的好后悔啊,过完年我不该回广东。应该留下来陪妈妈。”
其实,错的不是女儿。谁都没资格去责备一个摆脱农村、走向城市的儿女,那是不可逆转的滚滚红尘,那道无法跨越的城乡差异的鸿沟,最终会将儿女与父母分离开来,可能隔着千山,隔着万水,最后也隔着阴阳。

6

刘先生已经买好了回家的高铁,他在广州工作,老家在河南,隔着千山万水,几天前,老父亲打来电话,告知他家里一切都好。要是没时间,清明就别回来了,他一个人能搞定。
儿子笑了笑,告诉老父亲,最近不忙,已经买好了回去的高铁,一放假就回家。
其实,不忙是假的,他刚从外地出差回来,整个清明都安排得满满的,但他还是多请了两天的假,加上清明,一共五天,他知道,钱永远赚不完,再忙也得回一次家。
他曾问过自己,如果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就算父母超出13岁,活到85岁,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
如果一年就春节回家一次,一次待七天,除去聚会、应酬,以及睡觉和上街购物,真正能在家里陪父母的时间还不到两天。
这么一算,在余生剩下的日子里,陪父母的时间竟然不足一个月,算完,不禁哽咽。

远离父母,有时候是身不由己,或许我们能做的是,仅仅是趁着父母还健在,趁着我们还年轻,多回家看看。对年迈的父母来说,这就足够珍贵了。

石桥铺殡仪馆游记

“师傅,去石桥铺!”,我们一上车便告诉师傅,然后师傅边开车边询问具体地点,于是在地图上搜寻合适的地点。之所以没有直接告诉他去殡仪馆,其实是担心被拒载,与加价相比,拒载会更让我们更伤心。
我们就试探着问师傅知不知道那边有个殡仪馆,“知道啊,那是重庆第一殡仪馆”,师傅直接回答。
起初的担心,感觉有点多余了,这让我们出乎意料。师傅一直将车开上坡到挡车杆处,说“不让进了,你们走上去吧!”,一下车我们才发现,车子开到了殡仪馆的大门口,山路的尽头是正在再修建的新楼,所以就禁止通行了。

石桥铺殡仪馆游记

石桥铺殡仪馆游记

(石桥铺殡仪馆)
石桥铺殡仪馆属市民政局直属事业单位,1958年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特立同志亲自选址建造,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首批8家殡仪馆之一,主要担负主城范围内治丧、火化、安葬等殡葬服务工作,年火化量10000具左右。

(服务楼旁在建的工地)
虽说当初建立殡仪馆的时候可能位于荒芜的郊区,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的荒芜逐渐被繁华的城市包围,尽管也有人提出搬迁请求,但石桥铺殡仪馆并未被迁至远郊地带,也许这与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也有关系。
可能有些地方的殡仪馆即便通公交车也是班次很少,更是没有直达的。而出了石桥铺殡仪馆的小路,便是轻轨1号线的高庙村站。而沿街的商铺除了公墓、丧葬用品、石碑雕刻店,还有其他行业的店铺。

(高庙村 轻轨站)
去石桥铺殡仪馆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参观他们的集中治丧。再进门口的左手边是餐饮及住宿大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以上为住宿,完全是酒店的管理模式。

(服务大楼,守灵厅)
服务大楼即是家属守灵的地方,一层为接待、洽谈、缴费,整栋楼中庭是空的,守灵房间位于四周,守灵厅有大中小之分。每一层设有接待处,为家属提供服务咨询、写挽联等服务。而在每一层的电梯出口都有清晰的标识牌,指引守灵厅的位置。
每层走廊的墙壁上,也挂着宣传生命与死亡有关的古典名句。

(大厅里的文化宣传)
通过这次游记,让我很有感触,随着人们对死亡态度的改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将是未来鏖战的战场。别人的现在也许就是你未来的必经之路,是否是宿命,这就看你是主动应变还是被动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