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厚葬

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学说明确地提出了孝道理论。汉武帝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于是儒家的孝道思想也就随之成为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之一。汉代统治者通过尊高年、举孝廉、“使天下诵《孝经》”等多项措施大力倡导孝道,使两汉时期重孝之风大盛,从而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汉代的丧葬祭祀更是深受“孝”观念的影响,形成了明显的时代特色。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孝”在丧葬祭祀上的反映加以论述。

儒家孝道思想历来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礼记·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荀子·礼论》也说:“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背叛之心也。”“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终始具而孝子之事毕,圣人之道备矣。”儒家这种“事死如生”的孝道观对汉代葬俗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这就是厚葬之风的形成和泛滥。

在汉代“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权贵豪族、地主富商为了显示孝道,博得孝的美名而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厚葬去世的父母。((潜夫论·浮侈》云:“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懦梓梗榕,良田造荃,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家,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偕。”又云:“京师贵戚,必欲江南糯梓豫章梗榕;边远下土,亦竞相仿效。夫儒梓豫章,所出殊远,又乃生于深山穷谷,…计一棺之成,功将千万……东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竞用之。”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贵族豪强的厚葬已经到了非常奢侈的地步,而且这种厚葬情况还遍及全国,以至“边远下土”。另外,随着孝道观念的深人人心,普通百姓为了厚葬其亲人也不惜倾家荡产。崔皇《政论》云:“念亲将终无以奉遣,乃约其供养,豫修亡段之备,老亲之饥寒,以事淫汰之华称,竭家尽业,甘心而不恨。”整个社会从上至下都崇尚以厚葬致孝。((盐铁论·散不足》云:“今富者绣墙题凑,中者梓棺梗撑,贫者画荒衣袍,增囊堤豪……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可见厚葬狂潮已席卷了整个社会,成为汉代非常普遍的一种习俗。

考古资料也充分反映出了两汉的厚葬习俗。已发现的诸侯王黄肠题凑墓就非常的豪华,完全模仿地面宫室来构筑,其题凑用木数量庞大。如高邮山1号墓的题凑用木857根.长沙象鼻嘴1号墓的题凑用木908根叭北京大堡台1号墓的题凑用木更多,由15000余根柏木椽堆垒而成I}0此外,汉代的皇族还有使用玉衣做敛服的习俗。目前出土玉衣的汉墓已有30多座。以满城汉墓为例,刘胜的玉衣就用了玉片2498片,仅穿玉衣的金丝就重1100克;其妻窦缩的玉衣也使用了玉片2160片,金丝重700克,仅从这些硷服上就可以窥见其葬制的豪华程度。

这一时期还很流行用坚固的砖、石构筑墓室,墓葬结构也奉行“事死如生”的精神,极力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住宅。其大型墓葬往往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如河南密县打虎亭1,2号墓,两墓均由墓门、墓门内雨道、前室、中室、后室(主室)、南耳室、东耳室、北耳室和各室的石门与甫道等部分组成。前、中、后三室分别相当于庭、堂和寝;北、东、南三耳室分别相当于房、厨和厩。又如禹城汉墓,由七个墓室、四个耳室、两个廊房和四个壁完组成。武威雷台汉墓也包括前、中、后三室和三个耳室等等。

壁画墓、画像石墓大量流行,东汉时期四川地区还流行画像砖墓。这些墓从设计、材料的采制、运输到绘画雕刻、建造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它们的流行说明这一时期人们非常重视墓葬的装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厚葬风气的盛行。

随葬器物极为丰富。其种类繁多,包括食物、衣物、钱币、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礼乐器、武器、车马、印章、封泥、简帛等等,几乎涵盖了生人所需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所有物品和器具。大型墓葬随葬品数量惊人,如长沙马王堆1号墓随葬器物1000余件〔10] ,f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器物2000余件,钱币20余万枚[11],f刘胜及其妻窦给墓出土器物则更多达4200余件。这正如《盐铁论·散不足》所言:“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

考古调查还发现了许多汉代的墓阀、祠堂、墓碑、石雕等墓上建筑,有的墓网和祠堂还雕刻有精美的画像。说明这一时期人们不仅重视地下墓室的构筑和装饰,也开始重视墓上的建筑,其与当时沽名钓誉的厚葬风俗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说,受儒家孝道思想的影响,两汉厚葬之风极为盛行。而厚葬风潮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儒家孝道思想在汉代社会已被人们普遍地认可和接受。石桥铺殡仪馆电话

“孝”与厚葬》有1个想法

  1. Pingback引用通告: 举债办丧事是一种丧葬陋习 | 石桥铺殡仪馆023-65061181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