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殡葬如何实现

一、正确认识殡葬的公益性

公益性是殡葬的重要属性,直接决定着殡葬的价值取向。能否准确把握殡葬的公益属性,也直接关系到我们殡葬事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社会主义殡葬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在殡葬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坚持殡葬服务的人民性和公益性。殡葬事业也是党的事业,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就决定了殡葬事业的公益性。所以,我国的社会主义殡葬事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始终都不能否认或放弃殡葬事业的公益性。对于殡葬的公益属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广义上殡葬公益性就是国家殡葬事业规划中的公益性,是政府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下,进行的殡葬管理决策;而狭义的殡葬公益性则是单纯指殡葬活动和服务的中的公益性,就是通常理解的殡葬的保障性、福利性。

要准确把握殡葬的公益属性,就必须真正明白:殡葬服务需要兜底保障,殡葬福利需要人民受惠,殡葬发展应使全民受益。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抗拒。所以,殡葬也是每一人或每一家庭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面对殡葬问题时,有不少令他们悲伤或焦虑的事情,特别是高昂的殡葬费用。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有很多事宜还不能令人满意,比如,由于殡葬市场的不规范,殡葬制度和体制不完善,殡葬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等等,以致出现市民眼中的“殡葬负担”。比如,墓地、殡葬服务成本太高、殡葬用品太贵等。诸如此类的担忧,让殡葬成为市民的一种负担,甚至有些人还发出“死不起”之类偏激化的言论。

也许市民在看待殡葬问题上存有夸大和不理解的地方,但从中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殡葬的公益性问题,要弄明白殡葬为了谁?殡葬的价值归宿在哪里?市民的殡葬负担应该谁来担?殡葬的活动和服务为何成为一种负担?类似种种的问题都指向殡葬的保障,都集中在殡葬的公益性,都聚焦于殡葬的兜底性举措,这也正是公益殡葬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殡葬业者都要清楚殡葬活动和服务要兜的“底”在哪里。殡葬公益性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的殡葬利益为中心,了解人民的殡葬需求状况,摸到“底”。公益殡葬必须要“保”,保证人民最基本的殡葬需求,但不能“包”,即包办式的平均主义,这不是公益殡葬的出路。公益殡葬真正要做到照顾大多数市民的殡葬需求,关注少数特殊群体,精准惠泽于民。

另外,认识殡葬公益性,还必须把握住殡葬活动中的市场性因素。殡葬公益性是殡葬治理现代化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其中比较核心的问题就是处理好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关系。从殡葬服务的内容和性质来看,它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因此,殡葬的资本化也是不容我们回避的问题。在此意义上,处理好殡葬与市场的关系也是殡葬公益性的重要内容。

所以,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殡葬资本的效率性,又要注意好民生意愿,始终把民众的殡葬利益系在心上,把殡葬人的责任扛在肩上,关注市民的诉求,把握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支配的张力,尽可能做到合理负担,减少浪费,提高效率。若市民殡葬负担太重,会造成民怨,继而动摇殡葬为民的法理基础,若政府全包全揽,势必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太重,进而影响殡葬市场的活力,造成新的殡葬资源浪费。因此,要深入认识殡葬事业公益性问题的实质,最大限度地拓展殡葬公益性,就需要清晰地看到政府公益性、市场公益性和社会公益性的互补互促。

二、促进殡葬公益性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促进公益殡葬的发展和有效实现,是坚持殡葬事业发展方向的根本保证。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除了要对公益殡葬的内涵和表现要有正确的认知之外,还应对促进公益殡葬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

首先,殡葬管理部门促进殡葬公益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有待完善。例如,有关公益殡葬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的健全,为公益殡葬事业发展提供保障的法律还没有出台,公益殡葬方面的政策聚焦市民殡葬需求还不够等等。如果殡葬的公益性在导向上不太明确,其社会效应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殡葬公益性的实现就很难有一个较大的突破。

其次,殡葬企业还没有真正地处理好盈利与公益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殡葬企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殡葬公益规程或法律作为标尺,所以,殡葬行业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就容易出现一种逐利行为而不能做到“自治”或“他治”。

再次,社会缺乏公益殡葬运行的良好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公益殡葬社会环境对推进殡葬的公益性建设尤其重要。殡葬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行业,它在社会层面上的“开放度”相对较小,加之殡葬组织对自身的宣传力度又不大,市民对殡葬的了解程度十分有限,只是在他们有了殡葬需求时,才会被动地去了解殡葬行业。在这种情况下,市民对殡葬行业的了解只是表面的、一知半解的,这样很容易“以讹传讹”甚至是误解,从而使殡葬工作处于十分被动的境地。一旦市民对殡葬行业有了不好的刻板效应,就很难改变。进而言之,若是殡葬服务不能达到他们的心理价位,就产生各种埋怨,这样也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殡葬中介所忽悠,出了问题,“黑锅”还得殡葬行业背。在这种情况下,市民对殡葬公益性就会产生巨大的怀疑,并产生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

三、有效实现公益殡葬的主要路径

0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坚持殡葬为民的价值导向

殡葬是一种民生事业,政策导向是殡葬服务发展的方向标。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根据我国殡葬服务的现状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殡葬服务政策。首先,要真正把人民的殡葬需求以政策或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真正让人民在维护自身切实殡葬利益时,有“章”可循。其次,有关部门应积极把政策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例如,针对民政部所提出的基本殡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原则,对市民加强相关政策的宣传,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出台一些特殊优惠政策以应对特殊情况,例如,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免除了居民一些基本殡葬费用,提升殡葬补贴,让民众真正享受到殡葬福利,“点”“面”结合促进殡葬服务合理化发展,增强殡葬服务的公益性。

02

建立和完善殡葬法规,保证人民的殡葬利益

公益殡葬还应有法律的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是实现公益殡葬的重要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制定指导性较强的公益殡葬服务管理细则,指导殡葬执法、市场监管、执法处罚,保证市民的公共殡葬利益。聚焦市民比较关注的现实问题,广泛征求社会意见,消除公益殡葬的法律空白,在法律的层面上保障市民的殡葬权益。二是通过出台相应的法规,推动殡葬价格的标准化和合理化、殡葬信息透明化,实现殡葬公益。三是借助公益法规引导市民殡葬公益意识,规范市民或者组织的殡葬公益行为,包括严格控制殡葬行业准入门槛、严格把关经营资质,适当提升行业许可标准及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四是通过法律的形式设立殡葬公益性专项资金,用于市民公共服务的相关支出,提升市民殡葬服务中的获得感。

03

促进市场良性竞争,激活服务于民的殡葬资源

公益殡葬的发展,要处理好和殡葬资本的关系。殡葬资本也是殡葬活动中不容忽视的因素,它是殡葬行业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控制的力量。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不可能抹杀殡葬资本存在的合理性,但资本利益至上的逻辑本身又可能会侵害丧家的利益,因此必须对其加以限制。我们只有处理好了与殡葬资本的关系,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殡葬的公益性,才可能既促进殡葬市场的良性运作,又能体现社会主义殡葬的人民性和公益性。殡葬工作应在保障群众基本殡葬需要的基础上对于选择性服务要有所“放”,打破行政垄断体制,鼓励能符合市民殡葬利益的企业资本参与,同时发挥好政府部门行业监管和规范秩序的职能,创造良好的殡葬服务环境。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通过合作、购买、招标、委托、承包等等方式把部分非基本殡葬服务“让渡”给社会组织或企业,充分利用社会和市场资源,让市民多样化的殡葬需求得到满足。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市场竞争降低服务成本,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也是公益殡葬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充分体现。

04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推进公益殡葬的传播

保证公益殡葬的实现,还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包括地域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等。若是缺少了相应的公益环境,殡葬公益也就缺少最有力的载体。在今天,更应引起我们重视的还有公益殡葬网络环境。所以,殡葬相关负责部门、执行机构、行业和社会组织等,都应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公益性的宣传,通过播放宣传片、下基层宣讲等方式让市民能充分了解公益殡葬的优势和迫切性,改变人们传统的殡葬观念,打破他们对殡葬存有的某些误解。另外,还应积极组织一支公益殡葬宣传队伍,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利用可能的方式在线下对广大市民进行殡葬公益宣传和教育。同时,还可以以多种方式积极引进专业化殡葬公益人才,进行公益殡葬的文创工作,打造公益殡葬品牌效应,整合多种力量推动公益殡葬服务的进一步发展。